绿色转型: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元描述: 深入解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战略,探讨其重大意义、历史成就和未来方向,并提供专业知识和经验建议,助力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绿色转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以坚定决心和行动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将其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 为什么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凸显,既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展方式和生产力都将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变。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最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3. 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让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退等全球性环境和气候危机,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行动,携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例如,中国已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压减粗钢产量超4000万吨,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中国还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2. 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中国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9.7%提高至17.9%。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6月底,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超过我国发电总装机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3. 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幅提升:

中国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2012年相比,我国2023年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超过26%、46%、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大规模设备更新拉动投资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活力,2024年上半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

4.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4%,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2024年上半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8.8%。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坚决实施固体废物“零进口”。

三、 全力抓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大任务

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 聚焦重点领域促进全面转型:

  • 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做大增量、优化存量,扩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
  • 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先立后破,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
  • 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完善城市规划、设计、建造、管理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2. 抓住关键环节促进协同转型:

  • 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能源、水资源、粮食、土地、矿产资源全链条节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 推动绿色生产,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逐步提高主要资源产出率,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 加强绿色流通,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改造,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
  • 积极扩大绿色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3. 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创新转型:

  • 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 健全财税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指挥棒”作用,鼓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 发展绿色金融,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加力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优化投资政策,扩大绿色低碳投资,加快形成优质绿色低碳资产。
  • 完善价格政策,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形成鼓励节约、惩罚浪费的资源环境领域价格调节机制。
  •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机制。

4. 坚持底线思维促进安全转型:

  • 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 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
  •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 妥善防范和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四、 绿色转型:企业和个人如何参与?

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企业和个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参与:

企业:

  •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绿色低碳技术,开发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
  • 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绿色合作。
  • 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个人:

  •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选择绿色出行等。
  • 积极参与绿色消费,选择绿色产品、绿色服务,支持绿色企业。
  • 做好绿色宣传,引导身边的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参与绿色行动。

五、 常见问题解答

1. 绿色转型会影响经济发展吗?

绿色转型不是牺牲经济发展,而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转型,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2. 绿色转型对企业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绿色转型:

  •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 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 开发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
  • 参与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绿色合作。

3. 个人如何参与绿色转型?

个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绿色转型:

  •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选择绿色出行等。
  • 积极参与绿色消费,选择绿色产品、绿色服务,支持绿色企业。
  • 做好绿色宣传,引导身边的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参与绿色行动。

4. 绿色转型面临哪些挑战?

绿色转型面临着不少挑战,例如:

  •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本高。
  • 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 绿色消费市场培育不足。
  • 绿色发展理念和政策体系尚未完善。

5. 如何应对绿色转型中的挑战?

应对绿色转型中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

  • 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 企业要积极进行绿色转型,提升自身竞争力。
  • 个人要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支持绿色消费。

六、 结论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将以更强决心、更实举措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绿色转型中,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关键词: 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绿色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