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构建“市场+保障”住房体系的关键一环

元描述: 本文深入探讨保障性住房在我国住房供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国际经验,探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多种模式,为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提供了宝贵参考。

引言:

住房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保障性住房是民心工程,也是构建“市场+保障”住房体系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都强调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保障性住房在我国住房供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我国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国际经验,探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多种模式,为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提供了宝贵参考。

1. 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从廉租房到保障性租赁住房

1.1 保障性住房:为不同群体提供住房保障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了解决特定群体住房困难而提供的住房保障,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以及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其保障对象根据不同政策和时期有所区别,总体来说,我国住房保障按救助性、援助性和互助性三个层次提供。

救助性保障 以廉租房为主,针对户籍城镇居民中收入很低且居住困难的群体,他们以极低租金租住廉租房,享受政府提供的托底性租赁保障。

援助性保障 针对收入中等偏下且住房困难的群体,包括租购两种方式,费用由保障对象支付大部分,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或优惠。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两限房、共有产权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都属于援助性保障。

互助性保障 主要指住房公积金,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同时也是纳保人,在购租住房时,可使用公积金贷款和支付,并享受免所得税和低利率政策。

1.2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变:从经济适用房到保障性租赁住房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经历了从经济适用房为主,到公租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再到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的演变过程。

1.2.1 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的先驱

1998年,国务院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成为解决城镇家庭住房需求的主要途径。随着住房市场的发展,经济适用房逐渐缩小了适用范围,转变成面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性住房。

1.2.2 公租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多元化保障体系的构建

2007年,为应对部分大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廉租房制度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并开始大力发展公租房。同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和国有工矿等棚户区改造,将棚户区改造纳入保障体系。

1.2.3 共有产权住房:尝试新的住房保障模式

2014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旨在为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住房选择。

1.2.4 保障性租赁住房:应对住房需求新变化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明确“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支持力度。

1.3 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展望: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经过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租、购、补和公积金支持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立法,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住房保障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

2. 因城施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具体举措

2.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供需匹配的挑战

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着保障对象范围扩大、住房消费选择多样化、供需匹配有一定难度等挑战。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在保障性住房筹建、资金统筹平衡、优化审批流程、探索以需定购等方面采取了不同的举措。

2.2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亮点:产业配套、轨道交通对接、国企主力军

2.2.1 产业配套、轨道交通对接:提高供应效率

部分城市将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在产业园周边或轨道交通800米范围内,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2.2.2 国企的积极参与: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

深圳、广州、厦门等城市成立了安居集团,国企在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2.3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挑战:资金统筹平衡、需求摸排

2.3.1 资金统筹平衡:探索划拨土地统筹资金池

由于不同地块的土地整理成本差异较大,部分项目存在亏损的风险。一些城市探索建立划拨土地统筹资金池,平衡项目划拨土地价格和片区实际土地整治成本之间的差价。

2.3.2 需求摸排:以需定购的探索

部分城市通过建立轮候库、线上线下接受预申请、问卷调查等形式,摸排保障对象的需求,以需定购。

2.4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未来:多渠道存量盘活+优化增量供给效率

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将逐步转向“多渠道存量盘活+优化增量供给效率”的模式,各地需要根据本地区房地产市场情况,因城施策,坚持以需定购,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

3. 国际经验:借鉴他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3.1 政府向市场收购模式:韩国的经验

韩国主要通过保障性住房计划增加公共住房供给,政府通过市场调研筛选符合条件的住房,然后与房主或开发商商定购买条件和价格,将产权转移至政府名下,再进行分配。

3.2 政府直接新建模式:新加坡的经验

新加坡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专门负责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政府通过低成本土地供给和资金支持,确保了保障性住房的持续供应。

3.3 开发商配建模式:马来西亚、法国、美国的经验

马来西亚、法国、美国等国家通过立法或税收补贴方式,鼓励开发商在新建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提高保障性住房供应量。

4.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4.1 保障性住房的定义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特定群体住房困难而提供的住房保障,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以及保障性租赁住房等。

4.2 保障性住房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是构建“市场+保障”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4.3 保障性住房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保障力度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

4.4 保障性住房的未来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探索多元化住房保障模式,更好地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

5. 常见问题解答

Q1: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条件是什么?

A1: 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条件因地而异,一般需要满足户籍、收入、住房等条件。具体条件请咨询当地住房保障部门。

Q2:保障性住房的租金或售价是多少?

A2: 保障性住房的租金或售价一般低于市场价,具体价格要根据项目情况而定。

Q3:如何申请保障性住房?

A3: 申请保障性住房需要到当地住房保障部门进行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Q4: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方式是什么?

A4: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方式一般采取轮候制、摇号制等方式。

Q5: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维护由谁负责?

A5: 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维护一般由政府或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

Q6:保障性住房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A6: 未来,保障性住房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差异化,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

6. 结论

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市场+保障”住房体系的关键一环。未来,我国将不断探索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力度,为更多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呼吁:

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住房问题,让更多人“居者有其屋”。